新华网北京12月28日电(记者黎云)1985年,我国科学家开端研发我国自己的卫星导航体系,并以一个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涵义光亮和方向的星座——“斗极”命名。由此,我国斗极卫星导航体系建造拉开序幕。
1985年10月,在一次由我国科学院和总参谋部测绘局(现更名为测绘导航局)联合举行的会议上,我国闻名电子学专家、“863方案”倡导者之一陈芳允院士介绍了运用地球同步卫星做定位和通讯的想象,处理快速定位与通讯问题。这一理论后来被概括为“双星定位”,成为日后斗极方案的奠基理论。
1994年,前期证明作业基本完成,斗极正式立项,并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即:第一步,2003年建成了斗极卫星导航实验体系(斗极一号),使我国变成全球上第三个具有自主卫星导航体系的国家。第二步,建造斗极卫星导航体系(斗极二号),2012年左右构成掩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才能。第三步,2020年左右,斗极卫星导航体系构成全球掩盖才能。
2000年10月,斗极导航体系的第一颗卫星正式送入轨迹。时隔两月,第二颗卫星成功发射。此时,从提出理论,到发射卫星上天,斗极方案现已走过15年。
2003年12月,斗极一号体系真实开端向国内用户更好的供给服务,现在已具有13万军民用户。
2008年,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斗极体系独有的短报文通讯功用发挥了及其重要的效果。现在,我国军队的导航和授时方法现已逐步由GPS向斗极转化,而金融、电力、渔政和森林防火等民间范畴也逐步测验运用斗极体系。
2012年12月28日,斗极二号体系正式注册运转,服务区域掩盖亚太地区。(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