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在外,很多人大部分会选择戴上耳机听音乐、看视频,但如今,耳机的赛道也越发拥挤了,不少厂商纷纷推出了主动降噪耳机。啥意思呢?就是戴上这个耳机,就能屏蔽周边的噪音,更好地体验收听的音效。
近日,工信部发布了智能耳机降噪能力测试结果,不少耳机都没有通过测试,其中不少产品的宣传与检测结果存在出入,无法达到官方给出的降噪标准。记者挑选了市面上热销的几款降噪耳机,送到了相关检验测试的机构,看看检测结果如何。
记者在几大网购平台,以主动降噪耳机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跳出了上万件产品,几块钱到上万元的都有,多数集中在100到800元左右。其中,销量比较靠前的一些降噪耳机,有些还标注了自己的降噪技术和降噪深度。记者随机在网络站点平台购买了4款较为热门的耳机,并进行了体验。
记者表示,一番体验下来,个人的感受是,这4款耳机在降噪性能方面,差别不是特别大,对于环境噪音的过滤也非常有限。
通过查阅资料及请教专业技术人员,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我国还没有耳机主动降噪的有关标准。主动降噪功能是否达标,主要看主动降噪耳机是不是达到产品的宣称值。
那么这4款耳机究竟有没有它们所宣称的降噪性能呢?下一步,我们把它们送往位于广东深圳的专业实验室做检测。
SGS消费电子科技类产品事业部电声专家黄涛说,主动降噪耳机主要是通过专门的麦克风监测外部环境噪音,反馈到耳机的降噪系统,通过耳机播放,与外界噪音频率、 振幅一样 ,但相位相反的声波,将噪音中和,以此来实现降噪的目的,由于能大大降低生活环境中的大部分低频噪声,效果明显 ,所以颇受消费者欢迎。
专家介绍,此次检测采用带声场均衡功能的噪声还原系统播放噪声信号,用业内普遍采用的HATS人工耳测试耳机的主动降噪性能。其中,噪声还原系统参考ETSI ES 202 396-1的4+1背景噪声还原法,能更加真实地还原噪声。经过多次测试,结果出来了。
黄涛说:从测试数据看 ,一款宣称主动降噪深度可达35dB的耳机(1号耳机) ,其实测结果刚好超过35dB,另一款宣称主动降噪深度可达30dB的(3号耳机),实测结果为最深只有18.5dB 并未达到其宣称值,另外两款没有宣称主动降噪参数的,它们的实测最大主动降噪深度是能够达到20dB以上。
专家和记者说,此次检测能够准确的看出,主动降噪功能虽然作为耳机的一大卖点,但商家对此功能的客观参数描述并不多。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主动降噪耳机的有关标准,但如果商家存在虚标降噪参数,或者降噪参数描述含糊不清,说明书和包装上的描述不一致等情况,就有误导消费者之嫌。
黄涛表示,有些劣质的主动降噪耳机,问题非常严重的,可能在主动降噪的过程中产生啸叫,会影响消费者的体验感,主动降噪深度不够的降噪耳机,在嘈杂的环境中,消费的人在听歌的时候,会通过调大音乐的音量来掩蔽环境噪音,但(长时间)音量调大 ,有几率会使消费者听力受损。
专家介绍,有的耳机制造商还有可能会片面宣传最大主动降噪深度,但对有效降噪频宽和平均降噪深度就没有提及,这也是耍小聪明的行为。举例来说,乘地铁时,地铁轮轨噪声的频率在200到4000赫兹之间,如果一款宣称最大主动降噪深度为30db的耳机,只能对500赫兹频率的噪声进行30db降噪,对于消费者来说,基本上没有意义。因此,在日常选购降噪耳机时,消费者应从多重维度来评判。
黄涛称,有些耳机可能只有物理降噪功能 ,就是我们常说的被动式降噪,但是商家为了蹭市场热度 ,也在产品包装上写上降噪字样,有些耳机可能只有通话降噪功能 ,比如产品上写着CVC降噪,购买之后才发现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主动降噪功能。尽可能地选择有口碑的商家和品牌 ,并通过正规渠道进行购买,如果有正规第三方测试机构的测评报告或认证证书,也是产品的质量的一道有效保障。
专家提醒,好耳机都是试出来的。一定要通过你自己的使用场景,从佩戴是否舒适,操作是否简便等角度,来挑选,然后再测试主动降噪功能。测试时尽可能地选择嘈杂的环境,在不播放音乐的时候,感受佩戴前后的噪声变化。好的主动降噪耳机能消除大部分低频噪音,会瞬间感受到旁边的环境变得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