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4年,已经复苏的奥迪陆续完成了对旗下车型的改名,奥迪80更名为A4,奥迪100更名为A6,而奥迪200(奥迪V8)则更名为A8,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从1994年开始,奥迪更换了车型名称,80更名为A4,100更名为A6,200更名为A8。奥迪开始在轿车上采用A+数字的命名方式。
代号为C5的奥迪A6,国内消费者相当熟悉,政府等部门也大量采购,成为了“官车”的代名词。
得益于电子系统的发展,第四代quattro依旧采用了托森A型或者B型中央差速器,系统默认的动力输出为50:50,在遇到打滑及出现较大转速差的时候,托森差速器会自动向任意驱动轴传递最多75%的动力。与此同时,前/后桥则配备了开放式差速器搭配电子差速锁(Electronic Differential Lock)。动力分配、差速器锁止等工作都由车辆自动完成,驾驶员不再要关注四驱系统,quattro变成了“隐形的保护伞”。
同样的,A4也开始与国内消费者结缘,与A6相似的外形使其有着不俗的销量。(奥迪套娃从很早就开始了)
外界质疑声不断,毕竟电子系统并不十分可靠,但是奥迪依旧我行我素。从1995年开始,奥迪为旗下部分A4、A6以及A8的手动/自动挡车型配备了quattro系统。当时配备了quattro系统的奥迪轿车在行驶中电子系统介入更加迅速,有更好的行驶稳定性以及更高的过弯速度,提升了操控性。
包括旗舰车型A8L在内,奥迪为多款轿车配备了全新的第四代quattro系统。
更多车型被研发出来,基于A6打造的allroad)车型同样配备了quattro系统。一定意义上,Allroad可以看做是奥迪SUV的开拓者)。
凭借着四驱系统,此时的奥迪已能与奔驰以及宝马进行一番较量。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很多消费者更加关注操控性优异的后驱车,而对于发动机纵置排列前轮驱动的奥迪来说却是个难题。开发全新平台耗费巨大,奥迪再一次从quattro系统上寻找突破口。在2005年推出的奥迪S4)手动车型上quattro变为了全新的托森C型中央差速器,默认的前后桥动力分配为40:60,并能自动传递最高65%的扭矩至前轴,80%的扭矩至后轴,搭配前后桥的电子差速锁,四驱车型头一次有了“后驱车的感觉”。对于消费者来说,虽然后驱车有一定魅力,但是四驱车的优势越来越明显,配备了四驱系统的奥迪自然得到了青睐。
2005年,奥迪S4首先装备第五代quattro系统,采用托森C型中央差速器,默认动力分配为40:60。搭配电子差速锁,车辆有了“后驱车的感觉”。
随后包括A6、A8等车型都有配备quattro系统的版本。代号C6的A6L在国内上市,开始正式“加长”。
当时A6L推出了一款搭载4.2L V8发动机的车型,并且配备quattro系统。尽管达到了80万的天价,但是依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这其中有一个小插曲,奥迪在2003年推出“派克峰”概念车,并且于2005年正式推出Q7。当时Q7的quattro系统直接采用了托森C型中央差速器,虽然结构相似,但是与轿车上的quattro有一定区别。车辆的四驱系统由博格华纳重新参与调校,兼顾了非铺装路面行驶以及脱困能力。因此,一定意义上,奥迪“派克峰”以及后来的Q7是首个搭载第五代quattro的车型。
2005年,奥迪正式推出Q7,并且搭载了第五代quattro系统。车辆的四驱系统由博格华纳一同参与调校,同时兼顾非铺装路面使用。
随后,奥迪陆续为旗下车型配备了第五代quattro系统,包括A4、A6以及A8的大部分车型。由于采用了纯机械结构的中央差速器,扭矩传递比较快、可靠性高,搭配先进的电子系统,确保车辆拥有更好的行驶稳定性与操控性。但是相应的,托森差速器体积大、重量也大,扭矩不能完全传递至某一车桥,这样一些问题也确实存在。基于这样一些问题,奥迪也在不断进行提升。
9月15日,比亚迪元PLUS冠军版正式上市,共推出5款车型,售价13.58-16.38万元。新车基本延续现款车型外观与内饰的设计
9月14日,岚图追光PHEV车型官图正式对外发布,根据申报信息数据显示,追光PHEV超长续航版搭载43kWh的三元锂电池,CLTC纯电续航能力达到262km
9月13日,爱卡从相关渠道获得了一组理想MEGA的最新路试谍照,虽然新车依然身披严密伪装,但可以清楚看到其搭载了理想汽车标志性的星环灯。
近日,在第375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新产品公示中我们得知了林肯冒险家混动版的申报信息。
近日,在第375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新产品公示中我们得知了埃安AION S Max的申报信息,新车采用全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