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逆袭史:曾被欧盟“踢出”项目合作_活动专区_江南app(中国)官方网站最新APP下载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逆袭史:曾被欧盟“踢出”项目合作
发布日期:2024-02-09 04:53:10 作者: 活动专区

  今年6月23日,随着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成功发射,数十年来中国建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夙愿终于实现了。作为“大国重器”的重要代表之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成功组网,也标志着中国在成为全世界航天技术大国方面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事实上,全球目前主要有4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除了中国的BDS之外,还有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以及欧盟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SNS)。其中,GPS是全球第一个建立并用于导航定位的全球系统。

  问题是,既然世界上已经有了GPS,那么中俄等国为何还要建立属于本国的系统呢?这4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之间,又有啥不一样的区别呢?北斗的建立,又经历过哪些波折呢?再进一步说,与美欧等国相比,以航天技术为代表的中国军工行业又有何特点呢?

  作为战后全球最强大的国家,美国不只是世界上第一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故乡,而且也是第一个提出建立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构想的国家。

  资料显示,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全球第一颗人造卫星,随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2名年轻学者在接受其信号时,产生了将其用于导航定位的想法。随后,美国采用了这个建议,并于1964年建成全球第一个卫星导航系统——“子午仪”,这也是全球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

  该系统的成功建立,无疑为美国成功建立GPS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建设GPS系统,1994年该系统正式建成,并于1995年投入运行。而早在1983年,美国就将该系统免费提供给民用。

  美国官方此前公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仅仅是GPS系统每天的经营成本就超过200万美元,更别其建设成本了。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持,要建设并维持这样一个系统的运营,并非易事。

  既然美国愿意自掏腰包,与全球共享这个系统,为何中国、俄罗斯和欧盟等经济体还要“自寻烦恼”,多年来始终致力于打造属于自身个人的卫星导航系统呢?

  事实上,在美国将GPS系统免费开放民用早期,该国曾经人为地在该系统中添加了干扰性误差。这个误差只有美国知道,也只有该国才可以直接修正,其他几个国家无法修改。在全球抗议之下,美国才取消该误差,GPS这才得到全球广泛应用。

  不过,美国仍可以每时每刻重新将该误差添加上去,或者干扰某些国家的信号,还可以完全关闭其信号。假如没有属于自身的卫星导航系统,一旦与美国发生冲突,那么输赢将变得没有悬念。

  中俄欧都深谙此道。法国前总统希拉克(Jacques Chirac)就曾表示,如果没有伽利略系统,欧洲将不可避免地成为美国的附庸。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徐颖也曾指出,卫星导航系统是一把守护国门的金钥匙……

  事实上,除了中俄欧之外,日本和印度也都在寻求建立属于自身个人的卫星导航系统。虽然日本的准天顶卫星系统(QZSS)和印度的NavIC都只是区域导航系统,但是其建立的目标也都是为了尽早摆脱对GPS的依赖,以防日后受制于人。

  那么,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间,又有啥不一样的区别呢?简单来看,主要有以下3方面的区别。

  美国GPS由28颗卫星组成,其中有4颗是备用卫星;俄罗斯GLONASS的标准配置为24颗卫星,截至2019年底该系统在轨卫星为28颗,其中有22颗卫星提供导航服务,另外6颗卫星均处于测试、备份状态;欧盟的GSNS系统由30颗卫星组成,其中工作星有27颗,备份星3颗。

  相比之下,北斗系统发射的卫星数量最多,达到55颗。其中,北斗二号由14颗标称星座和6颗备份、试验卫星组成;北斗三号则由30颗卫星组成,而在正式组网前还发射了5颗试验卫星,因此总共发射了35颗卫星。

  GPS系统单机导航精度约为10米,综合定位精度可达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GLONASS系统广域差分系统提供的位置精度为5-15米,区域差分系统为3-10米,局域差分系统为离站40千里内提供10厘米的精度;GSNS可提供米级定位精度信息;而北斗系统定位精度为2.5-5米。

  虽然4个系统都是全球导航系统,但是其应用领域还是存在一些差别。其中,GPS民用方面可用于交通管理、个人定位、汽车导航、应急救援、海上导航等方面;GLONASS可提供全天候、高精度的三维位置服务,同时为了适应俄罗斯的国情,还能用于海洋测绘、地质勘探、石油开发、地震预报等领域;GSNS除了提供导航、定位等服务外,还能提供搜救、海上运输、精准农业等其他服务。

  北斗系统除了提供位置服务、气象应用、铁路、海运、航空和应急救援等服务外,还具备其他系统不具备的功能——短报文通信和位置报告。而且,目前其信息发送能力已经从一次120字提高到1200字,遇到突发情况时将不再需要字斟句酌,并且还具备发送图片的功能。

  由此可见,全球4大卫星导航系统各有其特点,而随时代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中国北斗作为其中最“年轻”的系统,拥有更多的功能似乎也是理所应当。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从表面上来看,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一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似乎是理所应当的。然而,如果没有举全国之力,没有一代代科研人员脚踏实地的努力,北斗系统又怎会是实现从无到有、由点成网呢?

  如同中国的高铁一样,如今北斗也慢慢的变成了中国的“名片”之一。不过,北斗系统的建设工作,要远远早于高铁。资料显示,早在上世纪70年代起,中国就萌生了建设卫星系统的想法。最初是七五规划中的“新四星”计划,随后还提出单星、双星、三星等区域性系统方案。

  以“两弹一星”元勋陈芳允院士为首的专家在80年代初提出的“双星定位”方案被视为当时的最优方案,然而受经济条件等原因的影响,该方案被搁置了10年。

  直到1991年,GPS被美国成功应用于海湾战争的作战中,这才令中国意识到建设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意义,加上当时中国经济已然浮现好转,于是启动了被搁置10年之久的双星定位方案。

  2000年10月到12月,中国接连发射2颗北斗导航系统试验卫星,建成北斗一号系统。从技术层面上来看,由于我国采用的是双星方案,为增加覆盖面,就必须提高轨道,同时还得是静止方案,让卫星停留在中国上空。因此,静止高轨道是该方案的必然选择,不过这却导致了另一个问题,即性能不强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轨道过高,地面被测物体与卫星的相对速度将变得很低,因此导致多普勒效应无法完全发挥,定位精度完全没有办法与GPS相提并论;另一方面,这个系统也有通信系统,但是定位才是该系统的第一个任务。由于信道资源有限,大部分资源都必须让位于定位数据的传送,用于通信的信道资源则被大大挤压,因此这个功能虽然是区别于GPS的地方,但是在早期优势并不明显。

  当然,北斗一号只有2颗星,自然不能与拥有几十颗星的GPS相提并论。该工程实际上已达到了设计指标,并解决了中国从无到有的问题,同时也为中国建设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积累了经验。

  在意识到该系统与GPS、GLONASS等系统存在的巨大差距后,北斗二号的建设也被提上日程,而此时卫星导航的黄金频段已经被美俄占用了,同时欧盟也希望建设卫星导航系统,因此双方一拍即合,准备携手共同开发GSNS系统。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再次在欧盟身上应验。中国虽然是投资方,但是欧盟在核心技术的研究中都将中国排除在外,2007年欧盟还正式将中国“踢出”该项目。

  这个教训让中国人意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要不来的。因此,中国决定“单飞”,并将目光再次转向北斗系统。2006年11月,中国就对外宣布,将开始开发资金的全球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

  有志者事竟成。在GSNS发射第一颗卫星后,北斗二号第一颗卫星也成功发射了。值得一提的是,北斗二号和GSNS申请的轨道和频率比较一致,而GSNS虽然率先发射卫星,但是并没有开通,因此只抢占了轨道而未占频率,北斗二号第一颗卫星发射后立即开通,同时占了轨道和频率。根据先占先得原则,欧洲因此而失去频率所有权,在竞争中落败。

  不过,打败欧盟从来就不是中国建设北斗的目标,北斗有着更重要的使命需要完成。自2007年4月到2012年这5年间,北斗二号14颗组网卫星被顺利发射,并发射了6颗试验卫星、备份卫星,平稳接续北斗一号。

  克服北斗一号存在的缺点之后,北斗二号的定位精度已能媲美GPS的民用定位精度,并且还有精密授时技术,精度达到20纳秒;另外还延续了北斗一号的短报文功能,每次可传达120个汉字,在没有手机信号的地方,能发挥其他系统所不具备的功能。

  至此,北斗二号成为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区域导航系统。该系统的成功组网,意味着中国实现了技术突围,攻克了以导航卫星总体技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这一成果实在来之不易。

  不过,在未能实现全球覆盖之前,中国不会停下脚步。事实上,从2009年起,中国就启动北斗三号的建设,历经11年的时间,终于成功将30颗组网卫星成功送上预定轨道,这中间还包括24颗中圆地球轨道(MEO)卫星、3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以及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

  与北斗二号相比,北斗三号进一步实现技术升级,以核心器部件原子钟为例,在北斗二号中科研人员以2年时间攻克了这个最大的技术瓶颈,而北斗三号则进一步提升其性能。如今,北斗星载原子钟的精度已经提高到每300万年差一秒,与普通星载原子钟10万年差一秒的精确指标相比,可谓“一骑绝尘”。

  随着一系列技术瓶颈被先后攻破,北斗系统如今的国产化率已达到核心零部件100%国产,实现了卫星导航基础产品的自主创新,并形成了完成的产业链。

  另外,由于北斗三号组网卫星数量更多,发射任务密度更高,火箭生产能力不足以满足该工程的需求,因此如何又好又快地建造火箭,就成为科研人员的研究重点。由于此前的火箭生产都是依据需求,每次研制一发火箭,而要想跟上高密度的发射,过去的做法显然走不通了。

  因此,研发团队又提出组批生产的模式,即通过模块化、通用化的方式了设计生产火箭,以满足高密度发射任务的需求。现如今,北斗三号已经一马当先,成功走出自主创新的道路,也在中国航天技术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 stickwarlegacy 下一篇: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安区商场监督管理局展开计量用具专项执法检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