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FSD,英文全称Full Self-Driving,中文翻译为完全自动驾驶。
SAE J3016,将驾驶自动化系统由低到高划分为L0~L5六个等级,最高级别为L5,英文全称Full Driving Automation,中文翻译为完全驾驶自动化。
极其暧昧的名字,再加上特斯拉故带迷惑性的宣传,部分不明线万美元就能让自己的车辆拥有自动驾驶能力,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在开启了FSD(其中的导航辅助驾驶功能叫NOA)功能的车里睡大觉。
国内厂商们看了之后心领神会、相视一笑,不过不是站出来为广大购买的人打抱不平,而是顺势将自家独门修炼的武功命名为NOP、NGP……,站在巨人的肩上命名,瞬间也积攒了足够的人气。
如果说NOA/NOP/NGP们的虚张声势唬唬普通消费者还情有可原,那么国内部分无人驾驶公司对标L2级别的NOA/NOP/NGP功能做自家的L4自动系统算怎么回事?
这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夸大其词,这是和业内几个朋友交流之后的意外收获。听到之后既震惊又窃喜,震惊行业的急速扩张让部分从业人员还没有来得及转变“打法”,窃喜从天而降一个科普L2、L3、L4本质区别的机会。
业内但凡讨论L2、L3、L4的区别,总喜欢站在“担责的角度”,这逐渐让人们误解,但凡厂家声明出了事由驾驶员负责的就是L2,出了事由系统负责的就是L4,视详细情况而定责的就是L3。
那么厂家开发出来的这个驾驶自动化系统能力上有未达到L2/L3/L4的水平呢,关心的人不多,评价的指标很少。就连如何正向设计一个具有不一样级别“无人驾驶”的系统,目前也没什么方法论。
这就导致部分无人驾驶公司开发无人驾驶系统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标,宛如众泰当年的皮尺部。但将自己要设计的L4系统降维对标到L2头上,也着实让人大跌眼镜。该如何从系统正向设计的角度去理解L2、L3、L4之间的区别,是行业内每位工程师必须修炼的基本功。
上述问题的部分答案其实在国际上古老的SAE J3016标准已经给出,但遗憾的是,从业人员很少能静下心来去细读这份完整标准。说他不懂,他却也能说上两句,说他懂,又说不出个所以然,这大概就是行业内的现状。
SAE J3016是国际上最早也是最权威的驾驶自动化系统分级标准,2014年第一次发布,2016年、2018年、2021年又分别发布了三次更新。下文提到这个标准的内容皆是出自2021年发布的最新版本。
SAE J3016将可以持续执行部分或全部动态驾驶任务的驾驶自动化系统区别划分为六个等级:
而这六个等级的划分原则,也构成了驾驶自动化系统正向设计的最顶层输入。而这个划分原则包括DDT、DDT后援、ODD,下文我们逐一分析。
动态驾驶任务(Dynamic Driving Task,DDT),安全驾驶一辆车所需做的操作,通俗一点讲包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手脚并用,文雅一点讲包括感知、决策和执行等,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子任务:
L0没什么可多说的,驾驶自动化系统不承担任何DDT子任务,一切由驾驶员负责,就是典型的纯人驾驶。
L1长进了一点,驾驶自动化系统能承担车辆的横向运动控制或者纵向运动控制了,以及具备有限的目标和事件的探测与响应能力。
前半句挺好理解的,驾驶自动化系统要么负责纵向加速、减速,要么负责横向转向,不会两者都负责,ACC和APA分别是L1驾驶自动化系统的典型代表功能;后半句理解起来有点绕,比如车辆现在具备单一纵向控制的ACC功能,那么系统只具备实现ACC功能所需要的纵向目标和事件的探测和响应能力,横向控制的APA功能所需要的目标和事件的探测和响应能力就不具备了。
因此,L1这一级别,驾驶员可闲不住,需要时刻监督驾驶自动化系统的性能,时刻承担系统能力之外的目标和事件的探测和响应职责,时刻承担系统不具备能力维度的车辆纵向或横向控制。
L2更加成熟,驾驶自动化系统可承担车辆的横向运动控制和纵向运动控制了,以及具备有限的目标和事件的探测与响应能力。
有了L1的解释,L2的含义不言自喻,不过需要强调的是驾驶员仍需时刻监督驾驶自动化系统,除了横纵向控制以外的车辆控制(如灯、雨刮控制等),仍存在大量系统无法响应的事件,比如前方道路施工。
所以做的不好的L1或L2驾驶自动化系统,简直是驾驶员的噩梦,不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职责没有少,还增加了照看这个小baby的责任。说好听点是辅助驾驶员,说难听点就是驾驶员照顾它,能够说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功能。
而对于L3~L5来说,已经是个大人了,可以独立负责所有DDT子任务了。在DDT层面,L3~L5没有区别,因此这三个级别驾驶自动化系统又被称为无人驾驶系统(Automated Driving System,ADS)。
DDT可以让我们区分出L0、L1、L2和L3~L5,但L3~L5之间有啥不一样的区别,可以让我们在进行系统模块设计时有所侧重。这样的条目很多,但DDT后援绝对是最重要的一个,这也是不一样级别驾驶自动化系统的第二层不同。DDT后援听起来就像一个舶来品,但当你理解它的含义,你会发现翻译的精妙。
老虎都有打盹的时候,驾驶自动化系统也不例外,这其中就包括执行DDT相关的系统失效、超出ODD等。而当这些失效情况出现时,要么请求用户接管车辆执行DDT或执行最小风险策略使车辆达到最小风险状态,要么驾驶自动化系统直接执行最小风险策略使车辆达到最小风险状态,而这一行为被称为DDT后援。
(1)最下风险策略:驾驶自动化系统无法继续执行DDT时,系统或用户所采取的使车辆达到最小风险状态的措施。
DDT后援能够说是驾驶自动化系统设计一个分水岭,而踩在这个分水岭上的就是L3驾驶自动化系统。
L1/L2驾驶自动化系统,准确来讲没有DDT后援的功能,驾驶员的职责本身就包括目标和事件的探测与响应以及部分控制,所以一般会早于系统发现失效,并第一时间补位。
L3定义的DDT后援非常暧昧,原文意思是L3驾驶自动化系统在部分情况下具备直接执行最小风险策略使车辆进入最小风险状态的能力,在部分情况下需要请求DDT后援用户进行接管,由DDT后援用户决定是接管车辆执行DDT或执行最小风险策略使车辆达到最小风险状态。
而如何定义这个部分情况将厂家分成了不同的样子,有的厂家将请求接管理解成了L3驾驶自动化系统的标配,但凡出现上文说的任何失效情况,都去请求DDT后援用户接管,DDT后援用户在一段时间没有接管后,执行失效减缓策略(本车道停车),而不去思考在部分失效情况下系统直接执行最小风险策略是不是比请求DDT后援用户接管更有效果。
举个不成熟的例子,如果L3驾驶自动化系统中的感知、决策子系统出现失效,请求接管没问题,毕竟此时没有了眼睛的L3驾驶自动化系统如果执行最小风险策略只能选择停车(靠边停车或本车道停车),但是如果请求DDT后援用户接管,DDT后援用户都能够替代系统继续执行DDT,而感知、决策子系统失效说不定在一段时间后能自行恢复,L3驾驶自动化系统又能重新激活,何乐而不为。
但是如果转向、制动等子系统失效,除非为DDT后援用户设计了一套专用的应急冗余执行机构,否则让L3驾驶自动化系统直接执行最小风险策略,完成安全停车,不才是最靠谱DDT后援吗!否则请求接管只能白白浪费安全停车的时间。
而且在请求DDT后援用户接管的几秒钟时间内,L3驾驶自动化系统要具备继续执行DDT的能力,不加区分失效类型的请求用户接管,能做出来一个产品,但肯定不是一个好产品。
当然这也是L3驾驶自动化系统的设计难点、感知系统、执行机构都比L2要强一点,但又达不到L4全冗余的要求,在这样的条件下,能做出具备量产水平的L3驾驶自动化系统才是真正的勇士。而细数市面上,貌似只有奥迪、宝马这两位愣头青面向消费者推出过L3产品,国内高高在上的自动驾驶公司显然是看不上出力不讨好的L3。
然而对于L4驾驶自动化系统来说,没有请求接管这一说,DDT后援是其必备功能之一。L4驾驶自动化系统激活后,任何失效发生,系统都可以执行最小风险策略进而达到最小风险状态。
有人可能会出现疑问,L4毕竟还是限定在ODD范围内,如果从起点到终点整个路线只能在高速这个ODD条件内激活,下了高速不还是要请求接管。其实不然,即将驶出高速公路这个ODD条件后,L4驾驶自动化系统会告知车内乘客,若需要完成剩余路线,需要有人变成驾驶员继续执行DDT。
注意乘客这个名词,如果此时这名乘客带着耳机没听到系统提醒,L4驾驶自动化系统会执行最小风险策略进而达到最小风险状态。等到车辆停下来半小时后,乘客发现了自己需要执行DDT完成接下来的路线,才摇身一变,变成一名驾驶员。
而对于L3驾驶自动化系统来说,车内的直接相关角色就是DDT后援用户,用户监测系统要对DDT后援用户的接管能力进行实时监测,下文用户监测章节会详细的介绍。且在接管请求发出后,如果一段时间内DDT后援用户没有接管,系统执行的是失效减缓策略,也不是风险减缓策略。
这是L4和L3驾驶自动化系统的本质区别。所以打着做L4产品的名义,设计一堆DDT后援用户请求接管的逻辑,天花板就是L3,连L4的脚后跟都算不上。
当然L4驾驶自动化系统的DDT后援能力也不是大风刮来,需要的是全冗余:感知冗余、计算冗余、执行冗余……,否则你拿什么来执行DDT后援。
对于L5驾驶自动化系统来说,DDT后援要求和L4驾驶自动化系统一样,两者在DDT后援这一点上依旧撕扯不开。
DDT后援完美印证了贺诗人足球场上那句经典的解说:怎么来面对失效,把L3和L1~L2与L4~L5分成了不同的样子。
通过DDT,我们区分出了L0、L1、L2和L3~L5之间的区别,通过DDT后援,我们区分出了L1~L2,L3和L4~L5之间的区别,那么L4和L5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上文多次提到的设计运行范围(operational design domain,ODD),简单来讲L5驾驶自动化系统没ODD的限制,L1~L4驾驶自动化系统都只能工作在ODD范围。ODD的详细介绍,可参考之前两篇文章《ODC,无人驾驶法力的边界》和《ODC,无人驾驶系统模块设计的“敲门砖”》,此处我们不在赘述。
上一节三个方面主要基于车的角度谈论不同级别驾驶自动化系统模块设计时的区别,除了车之外,人作为一个重要的系统参与者,不能不提。当然我们不去谈论马路边的责任归属问题,只谈论人在驾驶自动化系统模块设计时需要承担的职责。
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前文中我们出现了驾驶员、DDT后援用户、乘客等多种角色,而这一些也不是随意乱叫,都在具体语境有不一样的含义。SAE J3016中统一用用户这一名称指代不一样的角色。而监控则是驾驶自动化系统中和用户强相关的功能。
在L1和L2驾驶自动化系统中,只有驾驶员这一个角色。驾驶员通过一些开关操作决定何时打开激活驾驶自动化系统;在驾驶自动化系统激活后,监控驾驶自动化系统、监控驾驶环境、监控车辆性能,以便在需要时及时迅速替代驾驶自动化系统执行DDT。
在L3驾驶自动化系统中,在系统没激活时,执行所有DDT并像L1和L2驾驶自动化系统一样,决定何时打开激活驾驶自动化系统。但是一旦L3驾驶自动化系统激活,驾驶员立马变成了DDT后援用户,这也是用户的第二层含义。
而对于DDT后援用户,一方面负责在接收到接管请求后,及时接管车辆执行DDT后援任务;另一方面在发生影响DDT执行相关的系统失效后,及时接管车辆执行DDT后援任务;最后在执行DDT后援任务时决定是自己变成驾驶员执行全部DDT还是执行最小风险策略达到最小风险状态。
在L4驾驶自动化系统中,在系统没激活时,依旧可以存在驾驶员的角色。比如在一个起点到终点的行程中,L4驾驶自动化系统只能在园区内这个ODD内激活使用,出了园区要想开到终点,就需要驾驶员进行驾驶。当然驾驶员一样能决定是不是开启激活L4驾驶自动化系统。
不过L4驾驶自动化系统一旦激活,驾驶员角色立刻变为乘客,这是用户的第三层含义。乘客人如其名,不需要执行DDT,也不需要对DDT后援负责,真正可以在车里睡觉看电影。所以在设计L4驾驶自动化系统时,你用一堆传感器监视乘客的接管能力,不就是挂着L4的头卖L3的肉吗!
L5驾驶自动化系统和L4驾驶自动化系统一样,同样存在两种角色,毕竟现在还没有法律和法规规定人没有开车的权力。
上文提到的驾驶员、DDT后援用户、乘客都是车内用户的角色,与之对应的是车外的远程驾驶员、远程DDT后援用户、远程调度员,一一对应,本文就不去多做介绍。
你需要用户给你做这做那,但若用户没有这能力怎么办,监控及提醒便是最好的方法。当然不只用户监控,还包括驾驶环境监控、车辆性能监控、驾驶自动化系统监控。后三者前文我们已多次带过,不再重提,此处只重点介绍用户监控。
用户监控的目的主要是为避免用户对驾驶自动化系统误用和滥用,怎么理解呢。L2驾驶自动化系统要驾驶员时刻注意交通状态,系统运作时的状态,如果驾驶员过度依赖系统,系统激活了之后就开始玩手机,甚至睡大觉,是不是不太合适。
而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系统就需要对L2驾驶自动系统中的驾驶员角色进行监控。监控其是否走神、疲劳等,并在此种情况出现时对其进行提醒,提醒无效后执行失效减缓策略。
而对于L3驾驶自动化系统,用户在系统激活后变成DDT后援用户,需要承担DDT后援职责,那么DDT后援用户具不具备接管能力就要求我们对其进行监控。DDT后援用户不具备时,系统就要在适当时候对其进行提醒。但有一点很关键、系统是在监控到用户不具备接管能力后就开始做提醒,还是在同时预测到可能有DDT后援任务时才去提醒。两者策略的不同将决定L3驾驶自动化系统体验的不同。
而前者不加区分的随时随地提醒也决定其和L2驾驶自动化系统不会有本质区别。
而对于L4/L5来说,系统激活后,用户角色就是乘客,乘客没有负责任何DDT和DDT后援的任务,因此是不需要对乘客进行监控的。
而对于L1来说,SAE通过数据研究发现,很少有用户会对L1驾驶自动化系统产生无用或依赖,所以也不需要对司机进行监控。
03求线月的时候,我们自己的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GB/T 40429-2021也出来了,高兴肯定也是高兴的,但看到内容基本是SAE J3016的翻译、及名词上面的创新,也不那么高兴。矮个中挑高个的话,只能说国标为SAE J3016提供了一份中英文名词对照表,也算是幸事一桩。
SAE J3016虽2014年第一版已经出来,但行业内显然没有组织过好好学习,不然也不可能会出现这么多常识性的错误而无人指出。
最最不可理解的常识性错误我们要从驾驶自动化系统的定义来说:驾驶自动化系统将可以持续执行部分或全部动态驾驶任务的系统区别划分为六个等级。其中的关键词是持续执行,ACC激活时持续控制油门、刹车、TJA激活时持续控制油门、刹车、方向盘,这些都可以归类为不同级别的驾驶自动化系统没问题。
但是像AEB这种,不是持续执行DDT,而是仅在危险情况出现时提供短暂的干预,它就不属于这六个等级里面。但是市面上大量的文章将其划为L0/L1。SAE J3016中其实已经给这类系统定义了一个名字,主动安全系统(Active Safety Systems)。此系统还包括FCW、LDW、BSD等预警类功能。
其它的常识性错误不再举例,列出来也不是为了批判,只是期望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该练的功还是要尽快练上,不是有那么一句话老话吗:练武不练功,到头一场空。
本文是基于作者认线后做出的总结,也不保证完全理解正确,但至少有了自己的理解。SAE J3016还有很多在做驾驶自动化系统正向设计时候可供借鉴的点,后续我们有空再来深度剖析。
关键字:无人驾驶系统编辑:什么鱼 引用地址:无人驾驶系统L2、L3、L4的区别
1月20日,小马智行首度公开第六代面向L4车规级量产设计的无人驾驶软硬件系统外型设计、传感器及计算平台方案。第一批搭载该系统的车型为丰田S-AM,一款基于7座赛那的混合电动平台,将于今年在国内开启道路测试,2023年上半年投入无人驾驶出行服务(Robotaxi)的日常运营。 小马智行面向车规级量产的无人驾驶系统搭载在丰田S-AM车型上 该无人驾驶系统从造型设计、零部件研发及选型、软硬件耦合、安全冗余及系统装配生产等方面,均瞄准车规级量产。这是小马智行一路以来持续优化无人驾驶整体方案的性能与成本,外观造型与实用性的成果。 “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在乘用车领域的应用,是小马智行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小马智行已经在全世界内积累了超过
级软硬件系统已发布 /
佐思汽研发布了《2019-2020 全球与中国 L4 无人驾驶行业研究报告》。 L4 无人驾驶发展在近两年遇到了很大的阻碍,主要车厂和 Tier1 纷纷推迟了 L4 落地时间。同时令人惊讶的是,L4 头部企业依然在过去的一年获得巨额融资。 2019 年百度、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企业相继落地 Robotaxi 的商业化试运营,虽然还只是在限定区域内运营,但却是在路况很复杂的城市道路运行,对中国的 L4 级无人驾驶而言也可谓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 L4 级无人驾驶已经逐渐从技术探讨研究阶段发展到商业化落地阶段,由于目前的 L4 级无人驾驶技术还没办法做到与所有驾驶场景的完美匹配,大部分厂商优先选择 1-2 个场景落地。 从主机厂、
无人驾驶行业研究报告:头部企业获巨额融资 /
摘要:业内在L4级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时间上,似乎已然浮现较大分歧。 进入2021年,有关无人驾驶的最新应用进展不断传出,但近日美国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对特斯拉事故的调查的最终结果,则让公众对无人驾驶安全性的担忧再度上升。当地时间3月18日,NHTSA披露已对27起特斯拉汽车事故展开调查,认为特斯拉最新版本系统仍不能够实现完全“自行驾驶”,需要驾驶员注意力高度集中并时刻监控周围环境。去年7月,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曾表示,特斯拉已经很接近L5(完全无人驾驶)级,即完全无人驾驶。而据美媒近日曝光的邮件,特斯拉向美国监督管理的机构承认,FSD目前只能达到L2(组合驾驶辅助)级。 特斯拉自破“神话”,这不得不让业界疑惑:当前汽
真假落地之争 /
德国慕尼黑法院正式裁定,特斯拉在其无人驾驶 Autopilot 的广告中,存在夸大宣传无人驾驶、误导车主的行为,正式禁止特斯拉使用这样的广告宣传。 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特斯拉今后不能在德国全境的广告宣传中,声称或暗示其车辆具备全自动驾驶功能。 这也是全世界内,第一例针对特斯拉无人驾驶宣传的判例。 保留上诉权,但特斯拉还是改了宣传 这个案件中,做出最终裁决的是慕尼黑法院,但原告并不是德国政府监督管理的机构,而是德国反不公平竞争与保护中心(Wettbewerbszentrale),一个反不当竞争的民间独立机构。 该机构提出的指控认为,特斯拉在德国的相关宣传——无人驾驶方面,涉嫌误导消费者。 他们都以为,特斯拉在无人驾驶方面的宣传用
5月10日,我们从官方渠道获悉,小马智行与激光雷达领域头部企业 Luminar 联合发布全新无人驾驶系统。该系统使用360度全方位多传感器融合方案,使车辆在复杂城区路况运行时更安全、可靠。顺便提一句,在2020年11月时,该公司还与中国一汽在无人驾驶技术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Luminar 激光雷达 Iris 基于此次发布的系统平台,小马智行计划于2023年规模化量产车规级自动驾驶系统,搭载车规级传感器方案,届时将采用 Luminar 的 Iris 激光雷达。这也是 Luminar 首次在中国选择与自动驾驶公司做战略合作。 小马智行将把全新的一体化设计理念运用于未来系统的量产中,并投入无人驾驶运营车队。 全新一体
搭载Luminar激光雷达 /
大联大友尚集团推出基于ST STM32 Cortex-M4(STM32F4 or
大联大友尚集团推出基于ST STM32 Cortex-M4(STM32F4 or L4)的 2021年4月20日,致力于亚太地区市场的领先半导体元器件分销商---大联大控股宣布,其旗下友尚推出基于意法半导体(ST) STM32 Cortex-M4(STM32F4 or L4)的码表方案。 在单片机系统上实现图形界面,最简单是使用串口屏的方式,但是在体积有限的手持应用中,串口屏显的体积与适配性往往不能适应需求,这就需要用GUI框架来完成图形界面。在单片机领域,TouchGFX是一种面向STM32微控制器优化的高级免费图形软件框架。 图示1-大联大友尚推出基于ST STM32 Cortex-M4(STM32F4 o
)的码表 /
蔚来汽车宣布NIO Pilot自动辅助驾驶系统升级,本次新增7项功能;同时推送升级的还有NIO OS 2.0智能操作系统,升级为全新的UX交互和UI设计。 据悉,NIO Pilot自动辅助驾驶系统本次新增包含高速自动辅助驾驶(Highway Pilot)、拥堵自动辅助驾驶(Traffic Jam Pilot)、转向灯控制变道(Auto Lane Change)等在内的7项功能。 NIO Pilot系统NIO Pilot系统 蔚来表示,此次升级后,正式标志着NIO Pilot系统成为具备横向和纵向控制能力的L2级别自动辅助驾驶系统。 官方透露将掌握核心科技作为重要战略选择,无人驾驶的控制算法、底层软件、ADAS控
级别自动驾驶 /
新的S级车将梅赛德斯-奔驰智能驾驶提升到了新的水平,正在比别的企业更快的速度接近无人驾驶的目标。从2021年秋天开始,新的S级车将能够比迄今为止的所有系统更好地辅助其驾驶员安全驾驶。 通过新的和大大扩展的驾驶辅助功能,新的S级车将在2021年秋天向无人驾驶迈出进一步的重要一步。主动距离辅助系统DISTRONIC和主动转向辅助系统现在可以更方便地支持驾驶员保持安全距离和转向控制,车辆速度现在也可以在弯道和道路交叉口自动调整。此外,还有主动紧急停车辅助系统和大大改进的主动变道辅助系统。 由于加强了摄像头和雷达系统,新的S级车对交通状况有了更好的认识。它还首次利用地图和导航数据来计算驾驶行为。驾驶员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辅助功能
智能驾驶技术 /
版)
【电路】由MAxl33、l 34构成的4 3/4位或3颈位智能数字万用表
【电路】DM680l/DM6801A/DM6801B型3 1/2位数字温度表电路
报名直播赢【保温杯】等好礼|TI MSPM0 MCU 在汽车系统中的应用
ADI世健工业嘉年华—有奖直播:ADI赋能工业4.0—助力PLC/DCS技术创新
1、市场背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5G时代来临,汽车的无人驾驶功能已经愈来愈普遍地被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激光雷达以其具备高精度和高适 ...
从故障码我们能看出很大一部份问题都指向DEF系统。还是有一些跟CAN相关的问题,但DEF泵故障码:P3912被标注为优先处理。尽管所有DEF的故障代 ...
车载充电器作为汽车上常用配件,起到了备用电源作用,通过将12V或24V的汽车电平转换成5V的USB输出来给移动电子设备供电。某工程师在设计一款45W ...
贸泽和Analog Devices联手发布新电子书就嵌入式安全提供多位专家的深入见解2023年12月18日 – 专注于推动行业创新的知名新品引入 (NPI) ...
贸泽和Analog Devices联手发布新电子书就嵌入式安全提供多位专家的深入见解2023年12月18日 – 专注于推动行业创新的知名新品引入 (NPI) ...
站点相关:嵌入式处理器嵌入式操作系统开发相关FPGA/DSP总线与接口数据处理消费电子工业电子汽车电子其他技术存储技术综合资讯论坛电子百科